👉當初報考博士班的動機是甚麼? 對自己的生涯規劃有甚麼助益?
📌 興趣和工作需求:我一直很喜歡學習、研究、教學和分享知識,所以從事大學教育一直是我的理想工作。 面對職涯挑戰的現實考量:在報考休旅所之前,我已經拿到都市計畫的博士學位,並在中國大陸的大學任教多年。由於家庭和未來發展的原因,我希望能回到台灣發展。 然而回台後卻發現自己的專業、研究方向與當地大學的相關系所不太對口,因此決定再攻讀這個博士學位,專注於觀光領域,這不僅是我的興趣,也是我未來想深耕的方向。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拓展新的學術與教學機會,還能讓我在教育領域找到更符合自己專長的新起點。
👉博士與碩士的教育及學習環境有什麼不同?
📌 研究方面,主要差異在於對理論的理解深度。碩士階段通常在導師的指導下學習如何做研究、撰寫論文,熟悉學術研究的基礎環境,正如曾有位老師所說:「碩士階段,我只能帶你走我走過的路,帶你看我看過的風景」;但在博士階段,需具備從理論中自主發現問題並找到研究切入點的能力,可能是在已有議題上運用創新的方法論,或是用熟悉的方法探索出新的問題。 計畫方面,碩士生往往依循導師和學長姐的安排和指導,但博士階段需要了解研究計畫的整體運作規則和全貌,且最好能在該領域中建立一些初步的聲譽,這對未來發展有很大幫助! 語言方面,日常學習上沒有太大差別外,博士階段需特別注重「#教學用」的英文,以便於未來在國際學術圈中進行教學和交流。
👉「審查資料」準備及撰寫方向為何?
📌 其實網上已經有很多審查資料的模板和教程可以找到。建議大家從基本原理入手,透過六個什麼來重新檢視自己的資料: ①博士生涯和博士畢業後你想做什麼?②在博士期間你打算如何安排和完成自己的研究?③你目前具備哪些能力和知識?④你最擅長的是什麼?⑤你在面對挑戰或困境時的態度是什麼?⑥這個研究所的老師是否能夠支持你實現自己的研究目標? 這樣的自我提問能幫助你更清晰地準備審查資料,突顯你的優勢和研究方向! 注意:一定要確保這六個回答都有實際證據來支撐!學術界很重視誠懇和真實,不要為了拿到博士學位而去讀博士,重點是把自己真實、充分地介紹給審查委員們。
👉面試的過程有哪些準備的重點?
📌 因為網上有很多資源可參考,我想強調的只有一點:「不要強求,不要緊張,盡力而為!」 在台灣學習其實是件很幸福的事情,不僅學習成本相對較低,更是因為能有多次嘗試和挑戰的機會,若今年未能成功,明年還有機會再嘗試。 因此建議大家,在面試前應該先審視自己的內心,問問自己『我是不是真的喜歡學習與研究?我適不適合這個環境?』才是面試時應有的心態! 至於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適合,我想引用指導老師方進義優聘教授的一句話,他帶學生企業參訪前曾說:『當你們不知道要怎麼穿著和談吐時,就先去那間公司樓下觀察該公司員工是如何穿著、交流與談話的。』我認為這種“像不像”最能反映出你與該環境的契合度,是一個值得參考的評判標準。
👉我想給考生一句鼓勵的話。
📌 不要強求,不要緊張,盡力而為!